9月22日記者從成都市商務局獲悉,由該局指導、成都服務外包行業協會牽頭建設的成都服務外包人才培訓與產業實踐公共平臺”進入運營階段,該平臺將通過人才的挖掘、培養、評估、持續服務等幾個環節,確保服務外包人才資源的補充和提升。
剛披露不久的《成都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人力資源藍皮書2013版》指出,成都已聚集了1000余家國內外外包企業,并形成了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高度,隨著十二五”期間政策利好頻出,成都軟件與信息服務業或將迎來人才需求的又一輪井噴”。這在天府軟件園已印證:軟件園的員工數從2010年至今,每年增長1萬人,去年更是增加了1.7萬人,創出新高。
但另一組數據卻令人警惕:以今年的5.9萬畢業生為例,碩士及以上學歷僅占10%;但企業的招聘模式卻從單純的崗位招聘轉為復合型招聘,要求更高。成都服務外包行業協會秘書長徐潔認為,成都服務外包產業勢頭正好,但涉及研發、生產、應用、管理等環節在內的智力團隊不跟上的話,上揚的音符會戛然而止。
據了解,成都目前有52所高校提供相關人才,僅今年的IT相關專業畢業生就有5.9萬,供應量繼續領先中西部地區。那么人才短板”何在?一些企業在受訪時表示,畢業生所具備的能力,與企業所需求的,還存在最后一公里”的差距。
為補上短板”,早在幾年前,成都就嘗試通過政府、行業協會牽手的模式,建立人才公共平臺,但當時產業發展本身不夠成熟,缺乏經驗,比如連支撐畢業生再培訓的具體課程都沒有,所以平臺做死了。”近兩年,也不乏校企合作、開設定制班等模式的探索,但要么是成本大幅增加,要么是專業課老師缺乏實戰經驗,合作斷斷續續。何不把人才培養也索性‘外包’出去呢?”徐潔說,成都市商務局與行業協會多次碰頭后認為,可以政府指導、協會牽頭,引入第三方平臺,針對不同層次的人才需求,打造一套具有產業特點的公用課程庫、考試測試題庫等,讓企業、高校、學生,都能在低成本的環境下參與應用”。成都服務外包人才培訓與產業實踐公共平臺”因此而建。據負責平臺具體運作的成都國信安信息產業基地有限公司院校平臺事業部副總經理田洪川介紹,該平臺將產業、企業、高校、眾多培訓機構、個人(學生)等獨立的主體進行整合,讓各方都可實現在線教輔、組織專項培訓、銷售學習資料、定制化培訓、定向招聘、內部考評等。
而在徐潔看來,平臺的建設,不僅可以解決人才技能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更可以讓成都快速形成有利于整個外包生態圈的人力資源庫,對企業的后續發展來說,給他們良好的人才資源,更實際和迫切。”
據成都市商務局服務貿易處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平臺已整合上線了各類培訓課程430門,并為普蘭威爾、新加坡電信、騰訊等知名企業提供了首次人才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