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里河核桃!我小時候就興吃這個,現在居然貼上商標了!”日前,在深圳工作的劉春妮回到熟悉的家鄉——山東省莒縣,不禁驚嘆于家鄉的變化。
“那當然了,還是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呢。”商店老板底氣十足地說,“莒縣丹參茶、陵陽西瓜,這幾樣是咱們這里的土特產,都注冊商標了,保質保量。”
“好賣嗎?”劉春妮問道。
“要是不好賣,咱也不進貨啊。現在大家送節禮,也追求送健康、送實在,關鍵東西得有品質,花花綠綠的高檔煙酒還不如咱家門口的土特產呢。”老板哈哈一笑,又指著另一個貨架上的商品說,“喏,這些貼著商標的是正月十五之前進的貨,都是早就預訂的。”
過去,農民種植核桃,重產量輕質量,不少人揣著小心思,想著大家都是趕集散著賣,摻點次品也沒有人會發現。久而久之,以往日積月累攢下來的好名聲壞了,銷量也下來了。現在好了,在市場監管部門的指導下,當地核桃種植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公司合力實施商標品牌戰略開展商標注冊工作,篩選合格的核桃貼標發貨銷售,誰也不敢再壞了這塊產地“金字招牌”。
近年來,莒縣市場監管局大力推進“商標興農、商標助農、商標富農”戰略。“我們主動聯系政府,宣傳商標惠民政策,同時強化行政指導,引導各鄉鎮根據實際,采取‘基地+企業+商標’和‘散戶+合作社(協會)+商標’等模式開展經營。”該局相關負責人說。
“我們高于市場價收購種植戶的散裝核桃,篩選之后再銷售。”授權使用寨里河核桃商標的行業協會負責人李加召說,“普通核桃賣市場價,再差點的核桃直接散賣,精選特級核桃貼上商標后,能比普通核桃賣出高一倍的價格。”
品牌有了,如何打開市場成為最大的問題。“幫助申請注冊商標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把品牌打響、擦亮,實現品牌效益。”莒縣市場監管局商標廣告科科長李兵說。該局工作人員主動學習先進品牌運營經驗,一方面,以突出莒文化為亮點的莒國古城重建為契機,幫助當地傳統種植業品牌落戶古城,做好文化旅游和農產品商標宣傳工作;另一方面,努力提高市場影響力,引導品牌農產品除了通過傳統實店銷售,還通過微店、網店銷售。
“一覺醒來,賬戶里就有了新進項。”從事農產品網店經營的小劉高興地說,“指甲蓋那么大的商標往上一貼,產品價格就上漲了近一倍,趕上節日還供不應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