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9月16日訊(通訊員關紅峰記者張希)今年,建鄴區街道、社區的工作人員正從細碎繁重的社會化事務中解脫”出來,取而代之的,一批社會組織的社工競爭上崗,他們照顧孤寡老人、為困難家庭孩子補課、幫扶白血病兒童……建鄴區民政局介紹,這是建鄴區2011年以來探索街道及社區服務外包的成果,用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為社會組織提供第一推力”,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
任莎莎是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工作系的研究生,2013年,還是在校生的她在導師的帶領下走進興隆街道積善社區兼職,每周日下午開辦勵行學堂”,為社區孩子們輔導學業。今年,任莎莎研究生畢業,索性把兼職”做成了全職”,和導師以及同班同學華錦園一起創業”,成立社會組織勵行社工”,為建鄴區的社區提供單親媽媽幫扶、困難家庭教育等服務。
勵行社工”的啟動資金來源于民政部門劃撥的30萬元。根據規定,其中一半用來支付人員工資,另一半用于社會化事務,辦公、活動場地由政府提供。雖然收入不多,但任莎莎說:我熱愛這份工作,有小孩子一年級就堅持來我們課堂,現在已成長為小學三年級的小學霸”,很有成就感。政府事務外包是大趨勢,行業走勢是向上的。”
記者了解到,今年4月、5月,建鄴區南苑、興隆、沙洲、雙閘4個街道先后參加全市兩批街道社會組織服務中心集中競標,最終由建鄴勵行、南京鼎新、上海屋里廂、愛德基金會等社會組織承接建鄴區各街道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的運營工作。此外,建鄴區還在街道及社區開展外包試點,采取定向購買、公開競標等方式,由綜合協調能力強的社會組織,承接街道及社區公共服務事項,與街道及社區共同開展為小、為老、慈善助困、調解治理等專業社會服務。
建鄴區民政局局長吳非說,探索社會化事外包”,合理劃分了政府、市場、社會與居民的職能責任邊界,激活了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簡單來說,生活中的社區事務分四塊,一塊是低保等政府兜底”的基礎事務,一塊是市場化的事務,一塊是居民自身事務,還有一塊就是社會化事務。社會化事務是指介于政府與市場之間的工作,比如幫扶失獨家庭、孤寡老人、白內障家庭、白血病家庭、社區矯正人群……市場很小眾”,市場化公司不愿意進入,而政府也缺乏資源和專業技能去操作,最終需要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推進,帶有一定的公益性。
他說,目前建鄴轄區內有上百個社會組織,過去一直是承接政府社會化事務的主要力量。去年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進一步開放,政府還可以向社會力量(公司)購買服務,通過引入競爭機制,提高外包效率。當前政府要做的是形成菜單式需求,包裝成一個個項目,吸引大家來競標,政府購買服務。這些舉措是建鄴區創建全國社區治理與服務實驗區、深化街道社區改革的一次重要探索。
外包的好處顯而易見,鼓勵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政府工作人員從‘劃槳人’變為‘掌舵人’,可以騰出更多精力去做民生工作。對于老百姓來說,他們的事情也可以得到更加及時、有效的處理。”吳非說。
記者了解到,近期,建鄴區還在探索社工師工作室”模式,鼓勵擁有社工師技術職稱的業務骨干牽頭,成立公益組織,作為承接政府公共事務的新生力量。本月,國泰民安社區何蓓的曉荷社工師工作室”順利成立,解決困難家庭孩子放學后的托管問題,這是建鄴區探索社工師工作室”模式的首個案例,預計到今年年底全區將發展20個類似的社工師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