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周開始,浦東新區范圍內的醫療機構、醫學院校、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產生的中醫藥科技成果,只要直接打開浦東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網站(http://www.pdtc?mtp.org.cn),就可以得到包括發布信息、申請專利以及尋找金融支持、成果轉化等一條龍服務。
浦東新區中醫醫院針灸科的黃奏琴醫生可謂贏家”。在平臺啟動的第一輪打擂臺”中,上臺的14個已取得專利授權的中醫藥科技項目中有4個是他的,其中,由黃醫生發明的圖釘式溫針灸器”獲得浦東新區中醫藥專利成果”一等獎;中醫針灸罐智能治療裝置”則當場與上海道生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
養在深閨人未識,浦東的中醫藥科技專利成果終于有了一條轉化成為真金白銀的渠道。”新區衛計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網站是浦東新區中醫藥事業發展聯席會議辦公室和浦東新區中醫藥發展中心聯合主辦,經國家工信部備案審批成立的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推廣信息服務平臺。
據了解,2009年前新區衛生系統所獲得的專利寥寥無幾。2009年,專利申請量上升到60件(其中發明專利26件,實用新型34件);之后的數年,以年均77件遞增,累計已獲得近500項專利。不過,專利申請最終目的,在于能轉化成受社會歡迎的創新產品,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比如,公利醫院中醫科主任吳昆侖出身海派中醫世家,家傳的治療惡性淋巴瘤方劑早已獲得臨床肯定。據吳昆侖介紹,早在兩年前一種治療惡性腫瘤的藥物”就已經獲得發明專利,然而,從專利到中成藥還長路漫漫,需要企業參與,金融支持,這一切僅靠我個人的能力做不到。”
浦東中醫藥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正好彌補了這些不足,其已開通的13大板塊中,金融服務”一欄下已列入中國銀行”等5個金融機構、中國建設銀行小微企業金融產品服務小額貸”等20幾個金融產品……;企事業信息”一欄下則有上海天士力藥業有限公司”等數十家相關企業、上海中藥創新研究中心”等6家科研機構……上海市中醫藥發展辦公室副主任張懷瓊認為:網站開通意味著正式啟動新區中醫藥知識產權外包服務,可以實現供需信息的有效匹配與動態對接。”
此外,本次外包服務涵蓋專利咨詢、專利注冊、專利評估、專利交易、專利保護等環節,將從多環節為新區中醫藥工作者提供知識產權服務。截至記者發稿,通過平臺,已有4家企業與6個優秀項目簽署了合作意向書,分別為:上海道生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與中醫針灸罐智能治療裝置”、一種多功能按摩器”;上海中藥制藥技術有限公司與碧雪散”、一種用于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上海度柯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與中藥濕敷儀”;上海應手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與針灸軟體留置針”項目。